“今天在座的一把手,处长的权力这么大你们知道不知道?”宁波市委书记
王辉忠谈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时的一席话,直指行政审批时中层干部故意为难企业的“中梗阻”现象。
那么,一个处长的权力究竟有多大?这是否折射出当前行政审批过程中权力寻租现象泛滥?专家指出,公权力异化现象依然存在,权力越是过分集中,留给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
处长“官不大作用不小”
在行政序列中属于较低级别的处长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不容小觑。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近年来处长掀起了一系列惊天巨案。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仅仅“出售”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名单,就获利上百万元;发改委直属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处长刘其兵神秘失踪。由于他抛空近20万吨期铜,按照目前伦敦交易所的铜价测算,其账面浮亏已达2亿多美元,或导致“国储中心”损失数十亿美元。
一个处长的权力有多大?处级作为部委最基本的工作单位,处长名义上没有实际的权力,签字决策权在司局长甚至副部长、部长手里。但处长作为具体负责执行的官员,拿出的意见常常最有分量。
“这无形中增大了处长们的权力,公权力异化现象屡见不鲜。”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从根本上讲,处长的权力被“放大”根源在于行政审批功能的扭曲。按照中国的行政体制,决策和执行一体化而今却人为地被分离,决策权在司局长甚至副部长、部长手里,但几乎所有的执行功能都下放给了处级。因此,上级应该担当的决策、监督和执行一体的功能被分离了,导致监督的弱化,也导致处长们手中的权力发生了变异。另外在现行政体系中,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鲜见事中监督。监督失位必然导致权力变异腐败。
早在2003年,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何勇曾对媒体公开指出行政审批的弊端:一是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二是审批行为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办事不透明。甚至把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以此谋取私利。
六轮简政放权
企业仍不解渴
“行政审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寻租,行政审批是腐败的源头。因此反腐败就是要清理行政审批,尽量减少审批。有些减不掉的,审批就要改善审批的过程,让审批透明,让审批受到监督。”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自2001年以来,国务院已先后6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全国省级政府也取消和调整了3.7万余项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8.2%,六轮改革,简政放权取得一定成效。但《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审批存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其异化和寻租的程度依然严重。
一家国有大型投资集团的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投资的公司多家在香港上市,我根本不知道是谁批的;而在国内上市的几家公司,我连收件员、预审员是谁都知道,这就是繁琐审批产生的‘威力’。”
“以食品生产准入为例,一个食品企业,除了厂房、设备筹备需要大量时间外,还至少要花大约三四个月时间去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不仅如此,如果同一设备生产另一类产品又要新一轮申领程序,耗时又耗力,影响企业创新与发展。”近日,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关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事后监管》的议案中指出。
某央企地方分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矿权的受理和资源开发就存在部门审批冲突,国土部门管矿权,发改委管项目,于是造成拿到矿权的拿不到项目许可,拿到项目许可的拿不到矿权,这种矛盾很常见。”
另外,旧的行政审批在减少,新的行政审批层出不穷。这被知名财经学者叶檀称之为“设租”行为。
有物流公司业内人士向记者讲述综合型物流企业“关卡”:注册物流公司,必须要有前置的道路运输许可证,否则无法获得营业执照;涉及仓储设施,还需获得消防部门的许可;涉及危险品运输的,要有环保资质;物流规划用地又需要跑发改委;与港口泊位建设有关的又需要港口管理部门签字……
小处长大权力:行政审批功能被扭曲 信息来自:安泰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