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交通25年剧变:从海峡天堑路难行到天涯坦途---东莞危险品运输
海南交通25年剧变:从海峡天堑路难行到天涯坦途---东莞危险品运输 编者按: 海南交通运输事业经过25年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打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交通,已成为统筹海南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助力器”。一条条交通道路,成为海南人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之路。 人民网海南视窗4月25日电(记者宁远通讯员陈涛)“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因为海峡阻隔,封闭落后,海南自古被视为“鸟飞犹是半年程”的“鬼门关”,是历代封建王朝贬谪逐臣、流放罪犯的“蛮荒之地”。宋朝宰相胡铨被贬海南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历史留给海南的,有变迁,有奇迹,有喜悦,但更多的是无奈。千百年来,一道海峡,令多少有志开发海南的仁人志士无功折返,令多少有心报效家乡的琼崖儿女望洋兴叹。即使是时光的年轮转到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八年,海南,依然有很多无奈与无力:不论是从当时的省会广州去海口,还是从岛内的中西部乡下到海口,老百姓至少要花两天的车(船)程时间。 建省前,海南岛内交通道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严重不足。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班车通常要跑上一整天;如果是到乡镇,至少需要两天的行程。“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岛上许多居民终生没有上过县城;如果有幸上一趟海口,会引来全村人无比羡慕的目光。出岛旅行更是大多数岛民终生的奢望! 如今的海南,“飞机纵横翱翔、公路四通八达、火车跨海通行、邮轮畅游世界”。每年上千万的中外游客夜宿海南,每月上百万的岛上人员从海南奔向各地,每天数十万惬意客商驰骋在岛内高等级道路上。 25年,东莞危险品运输海南交通走过了从落后到相对超前的跨越,构筑了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海口美兰机场,廊桥边停满了即将起飞的客机(资料图) ◎航空:天涯之路变坦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只有一个位于海口市中心的军民两用机场,仅开辟一条海口至广州航线,每周只有两三个进出航班,民航旅客的年吞吐量约5万人次。“一票难求”,人们必须调动各种关系才能乘坐飞机。 建省前夕的1987年6月14日,海南开通了首条国际航线:海口——曼谷;同年10月7日,海南开通了第一条国内远程航线:海口——北京。 海南航空运输业发展的真正标志是,海南航空公司的创立和发展、三亚凤凰机场的修建和海口机场迁建美兰。 1993年,海南有了自己的航空公司——海南省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在以海口为主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北京、西安、乌鲁木齐、广州等八个航空营运基地,航线网络遍布中国,覆盖亚洲,辐射欧洲、美洲、非洲,东莞危险品运输开通了国内外航线近500条,其中通航城市90个。如今,海南航空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运输集团公司。 1987年国务院批准修建三亚凤凰机场。1990年5月,凤凰机场开工建设,1994年7月1日建成开航,是我国最南端的民用机场,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机场。 1999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机场航站楼总规模9.93万平方米,站坪总面积达38.4万平方米,站坪机位33个。 2003年3月,中国民航史上力度最大的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开放,首先在海南试点。海南成为中国航空业开放的“天空特区”。境外旅客来海南旅游度假更便捷。当年,海南就新开和恢复了23条国际、地区航线,其中新开辟国际航线12条,新增国际航班306架次。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民用航空运输业迅猛发展。2010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千万人次,实现历史性跨越,一举跃升为全国十大机场之一,并成为国内第二家、全球第九家SKYTRAX四星机场。现在,美兰机场共开通航线111条,其中国内航线97条、地区航线5条、国际航线9条,与63个城市通航。 2012年,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提前十四天完成旅客年吞吐量千万人次,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东莞危险品运输民航运输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兴旺,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1—11月,海南民航旅客运输量累计完成1708.38万人,比水运旅客运输量多249.38万人,更比铁路旅客运输量多620.38万人。 据有关方面统计,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民航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海南民航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民航大省的轮廓日渐浮出水平: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干支协调的“南北东西,两干两支”的机场格局。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作正式启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将打造成中南机场群区域枢纽、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和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可达3000万人次。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建设成为我国旅游航空港、我国南部机场群中重要的大型机场。同时,航权、航班、时刻等资源配置上,海南将得到更多倾斜。 新建博鳌民用机场已经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进入规划选址;海南西部国际机场建设也列入《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二五”规划》…… 海南民航大省指日可待。 碧海连天远,天涯变通途。 东环高铁(资料图) ◎铁路:历经沧桑梦成圆 早在清末,名臣张之洞就提出修建海南铁路。 然而,海南岛上第一条铁路却是日本侵略者建设的。 1939年,东莞危险品运输日本侵占海南,发现岛上矿产丰饶。为维护战争机器的运转,侵略者加快掠夺矿产资源的步伐,征民工,挖矿山,修铁路。为了早日拉出铁矿石,日军于1941年1月展开了从昌江石碌镇到东方八所港之间的线路勘测工作。同年5月,以东方八所、昌江叉河、昌江石碌为基地,快速修建了石八窄轨铁路。 1942年4月7日,第一列试运矿石列车从石碌开出,抵达八所港。石八铁路后,日军竟在八所潭屠杀了上万名病弱劳工。此后,日本人又将昌江石碌、东方八所、三亚田独等地用铁路连接起来。1943年,轨距1.067米全长240.9公里的海南西部铁路(石碌至三亚)全线贯通。然而这条铁路,却是“一寸路堤一寸血,几方枕木一条命,石八筑成万骨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基础设施。1958年,开始按1.435米的标准轨距改造海南岛本线,1960年修复安游经黄流至岭头126.73公里线路,同时建成黄流至莺歌海盐场5.8公里专用线。1985年,三亚至八所全线开通,正式改称海南西环线。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随着经济建设进入加快发展新时期,海南对低成本、高速度、大运能的铁路运输的需求日益迫切。1998年8月30日,总投资45亿元的粤海铁路通道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1月7日粤海铁路轮渡开通,2004年12月5日,粤海铁路客运开通,海南人坐火车出岛终于梦想成真。2005年10月,海口至三亚铁路改造动工,总投资23亿元。2007年西环铁路改造全线通车营运,并与粤海铁路轮渡相连,与全国铁路网连成一体,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铁路。 2007年9月29日海南东环高铁正式开工,东莞危险品运输项目总投资约192.2亿元。这是继建成西环铁路、粤海铁路之后,海南省第三条铁路大动脉,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城际快速客运铁路,全长308公里,贯穿海南东海岸。 2010年12月30日,东环高铁正式开通,它用90分钟的时间,将海南东部6个市县串联起来,标志着海南迈入高铁时代,实现了海口至三亚90分钟活动圈。 东环铁路并将与即将建设的西环高铁连接形成环岛铁路,建成后,可与公路、航空、港口共同构筑海南省发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历经沧桑,百年环岛铁路梦成真”。 等候出港的旅客(资料图) ◎港航:呼之欲出的物流支柱 海南是岛屿省份,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海运是海南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运输方式。海南充分发挥地处南海联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主航道中心线的优势,抓住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良好商贸机遇加快发展港航运输业。现在,港航业已成为海南经济的擎天柱,作为东南亚重要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轮廊越来越清晰。 ○构建“四方五港”格局 港口作为海南水陆交通运输主枢纽和对外贸易的门户,承担着进出岛90%的货运量和60%以上的客运量,是海南人流、物流的主要通道。 建省前,海南港口只有117个泊位,3个万吨级泊位,全省年货运吞吐量仅1000万吨,装卸能力和通过能力难于满足海南经济发展的需求。 经过25年的努力,海南港口建设已形成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分布格局。 北部海口港实行“三港合一”,是国家级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马村港区是未来海口港的中心港区,可建设50个左右的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达亿吨,将发展成为以能源、集装箱、散杂货及危险品运输为主,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文明环保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区。目前,马村中心港一期工程已建设完工,为5个两万吨级散杂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65万吨。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4个5万吨级散杂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50万吨,还将扩建2个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其中一个泊位可兼停靠国际大型豪华邮轮。 东莞危险品运输南部的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码头,是我国第一个4万总吨级的邮轮码头。2006年11月1日,该码头投入使用,结束了海南不能停靠国际邮轮的历史。近年来,该码头已成为世界级高端豪华邮轮定期停靠的码头,正向我国邮轮母港的目标挺进。 西部改造扩建为工业港口群,基本满足化工产品、原材料的运输需求。洋浦港是海南西北部工业走廊出海通道的重要出海口,有自然条件最好的深水港区,是区域性重要港口,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洋浦设立我国第四个保税港区,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个保税港区。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和我国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和发展制高点,是连接我国和东南亚、中东的枢纽。目前,洋浦港三期工程已建设完工,而东部将建成卫星城的后方保障基地。 目前,全省生产性泊位22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43个,包括1个30万吨原油码头;年货运吞吐量亿吨以上,分别比1987年增长3.6倍和13倍。2012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1.18亿吨,比1987年增长10倍;靠泊30万吨超大型船舶一百多艘次,码头靠泊能力位居国内前列。此外,海南海洋运输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效,能迅速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即时发布信息,并提供各项有效服务。 2011年,海南省港口吞吐量突破一亿吨集装箱突破一百万标箱;2012年,海口港单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标志着海口港跻身“百万标箱大港”行列,也为海口港打造环北部湾集装箱中心枢纽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海洋运输担纲90%的货运 建省前,海南水运业十分落后,当时船舶数量有400多艘,绝大多数是几吨、十几吨的木帆船和机帆船,铁壳船最大的也只有1000载重吨,总货运能力不足4万载重吨。海南水路运输主要靠外省航运企业。 港口能力的扩大和功能配备的完善,为海南海洋运输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南港航控股等一批水运骨干企业茁壮成长。现在,海南注册的航运企业有130多家,总运力140多万吨,比建省初期增长30多倍。 截止2012年底,海南航运船队国内航线可到达沿海、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下游各港口,还开通了海南至广州、营口、湛江集装箱航线,国际航线到达港澳台、远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国家和地区,与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航运业务往来,其中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往来密切。 航运企业还承担着国防战备和急难险重运输任务。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香蕉风波”以及抗冰灾保障运输畅通工作中,海南的航运企业都圆满完成各种物资抢运任务。 ○港航业支撑海南经济长远发展 港航业既是承载海南岛内外往来物流、人流的主力,又是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前提,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城以港兴,港为城用”已形成共识。 目前,全省港口附近的城市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旅游中心。老城开发区依托马村港的地理优势,发展成为全省占地面积最大的经济开发区,东方市依托八所港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城。洋浦港的崛起,使洋浦经济开发区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和全省集装箱专用码头。随着重要港口、码头周边的路网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港航枢纽中心和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效应将更加彰显,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后劲将更加充足。 为适应建设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区的需要,海南正统筹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资源,向东南亚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迈进;充分利用岸线和港区土地资源,探索“港区联动”机制,融航运、仓储、加工为一体,形成运输与生产联动的产业群。 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区域性合作的推进,海南港航业发展的机遇更多、优越更明显。海南正突出加快运力增长与运力结构调整,加快港口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的增长点,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东莞危险品运输凭借港航业的优势,海南正构建国家能源海运服务保障通道,促成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商业石油储备项目落户。同时,加快打造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综合服务基地,力争在南海开发与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料图 海屯高速姹紫嫣红一路风景 东线高速(资料图) ◎公路:构筑“田”字型路网 建省之初,海南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公路运输主要靠3条老国道,通车里程1.28万公里。然而,这些路90%以上的路面是用砂土铺设,坑洼不平、坡度高、转弯多,相当一部分易发交通事故,有的路段甚至被戏称为“死亡之路”。 “行路难”成为当时人们反映最多的社会问题。 建设岛内畅通无阻的交通大动脉迫在眉睫。 ○环岛高速公路圆梦“环岛游” 海南岛四季常绿,风景如画。环岛周边海岸线,虽然都有阳光沙滩蓝天白云,却又百里不同俗,景色不重样,各自成趣。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能真正实现环岛游览海南风光。 1988年,国家计委批准海南东线高速公路立项兴建,掀开了海南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1989年底,全长250公里的海南环岛东线海口至三亚高速公路(右幅)开工建设,1995年12月竣工通车。此后该路进行拓宽,与1999年3月通车的全长324公里的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实现对接,形成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并陆续设计出口路,连通沿线市县,岛内公路架构渐成网络。 海南高速公路建设依旧马不停蹄。2002年5月,海口至文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8年8月建成通车的海口绕城高速公路,撑起了海口南部交通的新骨架,成为海口的一条交通主枢纽,使海南环岛高速北边闭合,完善了海南公路路网。2012年1月三亚绕城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东线高速公路和西线高速公路实现了完全合龙,成为真正意义的环岛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2公里。 ○“田字型”高速公路轮廓显现 2009年8月17日,中线高速公路海口到屯昌路段举行开工仪式。 中部地区是海南绿色生态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然而中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交通不畅是中部地区发展的“瓶颈”。“山区脱贫苦无路,守着财宝难致富。”中部地区人民热切期盼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早日向中部延伸。 1994年,海南开始酝酿建设中线高速公路,采取综合补偿的方式,由企业负责筹资建设。1995年,海口至永发段高速公路开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线高速公路开工不久便“夭折”,一搁就是10多年。 2008年初,海南收回该项目建设权,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重新启动海屯高速公路项目。搁置了10多年的公路“半拉子”工程复工。 2009年8月,中线高速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2012年12月29日,作为中部地区主要交通干道的海屯高速公路通车,海口至屯昌车程从1小时40分左右缩短至40分钟左右,海南中部地区告别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2012年5月31日,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继续向中部延伸,屯琼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这是海南构筑“田字型”主骨架高速公路网的关键工程,也是海南高速公路建设高潮的新序曲,标志着海南高速公路迈入了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东西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完成勘测设计,开工在即。 东莞危险品运输至此,海南“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的轮廓开始显现。 构建“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县县直通高速的目标,形成贯通全岛、连接岛内外的立体交通网。海南“十二五”高速公路建设出大手笔,规划新建高速公路里程452公里,琼中至五指山至九所、文昌至琼海等高速公路将陆续建成。未来三年,将按照“东西互动、南北并进”的思路,全力推动“田”字型高速公路建设,拓开安全、快捷、顺畅的大通道,助推海南绿色崛起。 ○“三纵四横”公路改造铺设交通捷径 构建设施完善、服务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的基本支撑,是海南长远发展的“助推器”。海南在推进“田字型”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改造低等级公路。 “改造”的重点工程是“三纵四横”公路。“三纵”即海榆东线、中线、西线3条老国道;“四横”即黄竹-屯城-大拉、万城-营根-乌石-那大、陵城-大本-什运-牙叉-邦溪、天涯-抱由-新宁坡。海南陆续对这些技术等级比较低和服务水平较差的公路主骨架进行升级改造,扩大小桥梁,拉直大弯道,打通断头路。砂土路面全部升级换代为沥青或水泥,全省等级公路所占比例不断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至2012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2916公里,比1987年增长43.3%。公路网密度达67.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52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全省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均达100%。 海南岛内各市县之间的路程越来越短,交通更加便捷,车流、物流、人流更加顺畅。如今,从省会海口市出发到任何市县,基本实现3小时到达;从县城到辖区内乡镇和行政村,实现1小时到达。海南人称之为“3+1小时交通圈”。 道路的畅通,让海南岛越变越“小”。交通已成为海南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助推器”,纵横交错的交通大动脉,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舒筋活络”。 正是有了高速公路,海南东部成为了旅游的黄金走廊。游文昌、看琼海、抵万宁、下陵水,奔三亚,外地的游客可以沿着东线高速公路,一睹东海岸的旖旎风光;海南西部成为重要工业走廊,洋浦保税港区、东方化工城、昌江工业区等如日东升,为全省贡献了一半以上的生产总值。 有了路,海南的反季节瓜果菜及鲜活农户品就有了“绿色通道”。近年来,海南每年出岛的反季冬瓜果菜在400万吨以上,真正成为全国的“菜园子”、“果盘子。 路能提升人气,路能聚集财气。交通,成为支撑海南特区经济迅速崛起的脊梁。 ◎农村公路:镌刻惠民的丰碑 “足下征程远,车前富路多。”建设新农村,农村公路有着特殊的意义。 长期以来,海南公路建设由省政府“一统天下”,投资体制单一,无论是投资、融资还是建设、管理,无论是高速公路、省道还是乡村公路,均由省政府“埋单”。省里用于公路及站场建设资金近500亿元,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推行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006年3月,海南省政府印发了《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确立了公路建设“以省为主、受益市县分担”的投入机制和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改变海南多年来公路建设由省政府“统贷、统建、统管、统还”的体制。 机制转变后,省政府根据市县财力,确定了农村公路通畅工程不同的补助标准,水泥路最高补助33万元/公里,不足部分由市县配套资金解决。此举旨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让市县政府从幕后走到前台,充分调动全社会加快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三农”。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下放后,最大的变化是实现了省政府有关部门职能的转变。省里将精力转向建设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及县际之间的主干线,对工程资金、质量和进度实施有效监督。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下放市县实施,激活了公路建设的活力,市县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一条条穿越崇山峻岭的农村公路,其实就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海南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大部分项目按四级路标准设计,在交通量较大的路段相应地加深厚度和加长宽度。2010年质量年活动检查表明,全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质量主体工程路面面层厚度合格率97.6%、面层强度合格率99%、面层宽度合格率99.6%、基层厚度合格率97.2%、基层宽度合格率99.3%,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要求。 截止2012年底,海南全省累计完成通畅工程里程15766.86公里,占全省通畅工程建设任务的94.7%;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占总计划投资的102.9%;全省204个乡镇全部建设了农村公路,畅通率达100%;在建制村通畅方面,海南全省累计实现2565个建制村通畅,占海南原建制村总数2568个的99.9%;垦区累计解决了3500个连队(村)通畅,占其连队(村)总数4230个的82.7%。其中,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解决3322个连队(村),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解决178个连队(村)。 农村公路,凿开的不仅是崇山峻岭,更牵引着数百万农民群众的幸福和感动。正是由一条条如毛细血管的乡间道路,延伸到大山深处的黎村苗寨,连通干线公路大动脉,有效地改善了海南农村、垦区和林区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促进了农村和垦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百万农民的致富大道。农村公路真正成为海南老百姓生产、生活和出行的“惠民大餐”。。 通畅工程实施前,海南大部分农村和垦区公路处于坑坑洼洼、晴尘雨泥的状态,有的路段虽然实现了通达但行车仍然十分困难,严重影响群众出行。通畅工程实施后,受益群众出行已经畅通无阻,高兴地赞誉“交通大解放”。 随着东莞危险品运输农村公路畅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全省各市县已经逐步将农村客运纳入“十二五”建设规划,部分市县已开通了农村公交,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目前,广大农民兄弟“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已不再是一种奢求。如定安县2012年开通首条农村公交车线路“定城至巡崖”,途经4个村委会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8500余人,群众十分满意。 通畅工程建设后,农产品运输更加便捷,运输成本普遍降低。东路农场现有万亩荔枝基地,以前由于道路颠簸,车辆通行困难,只能依靠拖拉机等小型车辆运送,荔枝受到摩擦、碰撞和挤压,品质、外观严重受损,常常被收购商拒收或压低价格。如今,收购商赶在荔枝成熟前就上门与果农签订包购包销合同,收购价格也直线上升。加略村、溪仔村是琼海市会山镇最为偏僻的村庄。以前两个村的3000多村民只能依靠双肩和摩托车运送物品,农作物几乎是村民用肩挑着往外运,即使有收购商冒险前来收购,其价格也比外面低得多。如今,路通财通,客商主动上门,产供销的信息灵通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稳步提高。现在,海南的鲜活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内地。2012年,全省鲜活农产品出岛运输量达800多万吨,农民增收达百亿元。 水泥路修到哪,瓜果菜就种到哪。穷乡僻壤也开始得到了外地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的热情倍增。琼中什运至三联原是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2007年10月该路修建为水泥路后,三联村村民王高志一家随即增种了橡胶几百株,还种植了槟榔、木薯等,人年均收入第二年就翻了两翻。现在,海南农村生态香蕉园、芒果园、菠萝园等,随处可见,满眼绿油油一片;养猪场、养鸡场、农家乐饭店等不断涌现,当地群众的就业和收入也稳步增加。 农村公路也有力地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大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许多老家在农村的城市居民,开始在村里建房买屋,便于返乡探亲度假或退休居住。琼海市龙江镇六合岭村共45户,人口240多人,原是一个“柴草乱放、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牲畜乱跑”的村庄,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不想回家过年。2006年一条长2.5公里、宽4米的水泥路直接通到村里后,带来了富裕、文明与和谐。路好了,村靓了,连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侨也纷纷回老家过年、度假。
农村公路畅通还带动了汽车销售市场、乡村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东莞危险品运输购买汽车出行或运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就是城里的工薪阶层,周末和节假日也常常携家带口自驾到农家小院。徜徉在乡间道路上,领略着田园风光,人们更加感受到海南镌刻在农村公路上的惠民“丰碑”,感慨海南交通运输25年的沧桑巨变。 本文来自:安泰物流 【www.antaiwl.com】 |
Copyright (C)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106806号 |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 后台管理 |